一、案例主题
科教融合以来,为了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和科研队伍优势,加快两支人才队伍的深度融合,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创新性的开展了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将人才队伍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科研型和工程技术型等5种类型。在人才分类评价中破除“五唯”,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打破各类型间聘用界限,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
二、背景与起因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此后山东省也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对人才评价主体、方式、内容、周期、渠道等进行了明确界定。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尤其是教师评价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要求。
2017年5月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融合重大决策部署,将原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融合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在国内尚缺乏类似科教融合的成功经验可循。2019 年1月,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莅临学校(科学院)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指出学校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努力成为科教融合的示范、“产学研”结合的示范、体制创新的示范、高校党建工作的示范。
学校(科学院)严格贯彻落实“一个目标、四个示范”的要求,坚持“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促进科教融合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面对教师队伍和科研队伍这两支人才队伍,为进一步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优势,实施了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有效提升了科教融合实效。
三、做法与经过
科教融合以来,学校(科学院)坚持育人与科研双轮驱动,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科教产融合为特色、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办学理念。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实施了人才分类评价。
(一)科教融合,分类评价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坚持“破而后立”,在人才评价中摒弃“五唯”的落后观念,快速转变为对人才标志性成果的评价。科教融合以来,除了齐鲁工业大学原有的教师队伍,科学院600多名科研人员也融合到了教师岗位。为更好地发挥人才效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学校(科学院)在2019年制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分类管理实施意见(试行)》的基础上,在2020年进一步完善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制定了《编制管理办法》《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实施办法(试行)》,高效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岗位设置体系和岗位分类分级机制。根据岗位类别和职责任务,将人才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科研型和工程技术型。对教学型教师更注重考核教学质量和数量,对教学科研型和科研教学型采取教学科研并重的考核原则,对科研型主要考核科研产出,对工程技术型主要考核社会服务。这种设置既落实了高校的基本职能,又促进了科教产融合,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按岗聘用,能上能下
为确保岗位聘用改革工作有效执行,学校(科学院)密切联系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类型、不同等级岗位的聘用条件和职责任务,坚持按需设岗、人岗相适,加强岗位聘用工作的原则性和规范性,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推动改革见实效。落实一人一岗,岗变薪变。严格控制人才兼职管理岗位的情况,除有专业技术要求的管理岗位负责人外,新竞聘晋升的人员均实行一人一岗。推进岗位聘用、职称评审并轨。充分考虑岗位聘用、岗位晋升条件和职称晋升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坚持岗位晋升条件的高水平、高竞争性,为人才发展提供路径和正向压力,实行岗位聘用和职称评审同步进行。职责任务对标一流,采取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按照对标一流的目标要求,制定出既符合学校(科学院)实际,又具有激励性的岗位职责任务,注重能力、实绩、贡献评价,淡化对科研项目和成果的传统量化。按合同约定考核管理。严格管理考核,根据岗位职责、目标任务、聘用期限等约定内容的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并将结果体现在岗位聘任、工资晋升、绩效分配中。高端人才实行直聘制,具有高水平标志性成果的人才可采取预聘制,新进博士实行准聘制,因人而异、分类考核,对于聘期内未完成工作任务的,按规定进行岗位、薪资调整,全力打造“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三)过程管控,成效显著
为避免可能因组织不力或沟通不畅出现的冲突,学校(科学院)首先在改革前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并通过专门召开教代会的形式组织教师们开展大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其次,明确各牵头组织单位是责任主体,要求各级党政负责人员切实担负起组织责任;再次,第一时间召开部署工作会议,详细解读具体工作内容和实施步骤,广泛动员教职工从思想上、行动上与时俱进,帮助教职工正确认识破除“五唯”和人才分类评价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全面吹响“战斗”集结号。对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解决了因文件理解不到位、政策落实有偏差、部分人员抵触情绪等导致的问题。在各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科学院)顺利完成1284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用工作,其中升聘362人,缓聘25人,降聘40人。
四、成效与启示
人才分类评价实施后,与每位教师签订聘用合同,约定职责任务的同时,明确考核要求,鼓励其根据自身优势完成目标任务。严格考核管理,根据岗位职责、目标任务、聘用期限等约定内容的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并将结果体现在岗位聘任、工资晋升和绩效分配中。
消除了教师们过去考核一刀切的困扰,教学兴趣浓厚的教师可以不再纠结于如何完成科研任务;科研兴趣浓厚的教师,也可以适当减少教学任务,不再被沉重的教学任务占去大量的科研时间;教师们正在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工作,教学积极性和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获得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在开展知识传授的同时,教师们也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立德树人,学校(科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得到业内广泛认可,德融课堂正在成为学校(科学院)的人才培养品牌和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落脚点。人才分类评价的实施,也促进了科教融合事业的发展,原科学院的600多名科研人员融合到教师岗位后,在人才分类评价的政策引导下,科研人员将自身的科研和产业优势融入到了人才培养中,学生们除了接受到专业知识外,还进一步接受到了行业知识,知识习得与知识运用结合更加紧密。科教融合学院、岗位教师等一些列改革举措都是人才分类评价下的科研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例证。
目前,一场干事创业比赶超的热潮正在齐鲁工大(省科学院)悄然兴起,一场改革兴业谋发展的浪潮正推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向建设一流大学昂然挺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