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优化作业设计管理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发布时间:2021-09-17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文件精神,重庆市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研制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等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涵盖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初中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2个学科,明确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原则、思路和方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指导意见》坚持方向指导,坚持规范指导,坚持质量指导,从“控制作业总量”“精选作业内容”“丰富作业形式”“把握作业难度”“加强作业指导”五个方面,针对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进行专业指导。

《指导意见》体现三个结合,一是基础性与典型性的结合。在指导教师“精选作业内容”中,各学科对基础性作业、提升性作业和综合性作业分别提出了说明,让广大教师对作业设计层次性的意图更加理解,内容更加明确。如中学语文提出作业设计“一要突出基础性,确保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二要强化典型性,设计能够‘以点带面’‘以题带类’的典型作业,有效促进知识迁移。三要增强探究性,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整合、发现探究,自主建构语文知识,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深化文本认知。四要倡导整体性,从单元整体来系统思考作业安排,使作业结构化,避免碎片化”。

二是多样性与开放性的结合。《指导意见》在“丰富作业形式”部分对作业形式的设计从作业类别、作业方式提出了很多具体做法,将多样性与开放性结合,供教师选择。如初中数学提出“依据课程学习目标要求,合理安排巩固性作业、拓展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的数量,实践性作业应有效结合学习内容,严格控制次数和时长。数学作业应坚持书面作业为主、实践作业为辅的模式,通过布置动手操作、阅读写作、试题创编、实践探究、反思感悟、数学周记等多种类型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自主性与指导性的结合。在《指导意见》“加强作业指导”部分中,各学科提出了如何处理学生自主完成作业与教师指导学生作业关系的操作办法,具有广泛运用价值。如初中语文提出“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认真记录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优秀范例和典型错例,对问题做好归因分析。教师要及时讲评,反馈作业情况。讲评中要展开思维过程,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指导学生积极反思,自主订正作业中的错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面批讲解等方式的个别辅导”。

《指导意见》突出三个特点,一是体现全面系统。设立“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和“假期作业”三个部分,将作业管理贯穿学校教学全过程,实现了作业管理系统化、全程化。同时,各学科对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和假期作业提出了实施建议,让教师准确把握学科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各自任务,精准设计作业,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二是注重落实有效。《指导意见》专门就课后作业的设计提出了基本要求。如小学语文提出,课后作业要注重形式多样,除了字词巩固的书面课后作业外,还可以布置阅读、朗诵、讲故事、做采访、观看新闻、观察记录、查找资料等作业。课后作业应特别突出层次性和个性化特点,既有统一性作业,也有选择性作业。

三是强化实践创新。在指导“假期作业”设计中,各学科指导教师明确假期作业独特作用,指导教师对作业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体现综合性和开放式。突出自主性、主题性、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注重体现跨学科特色,并提供多个主题,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特别强调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实际设计利于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综合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一条: 教师如何应对“双减”挑战
下一条: 从儿童视角推进“双减”扎实落地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