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深化艺体专业考试招生改革 着力选拔培养德艺双馨人才
发布时间:2021-09-25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艺考招生意见》),对进一步深化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改革作出部署;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意见》),对深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作出安排和部署。

两份意见的出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艺术类、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要求,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推动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选拔评价体系,着力选拔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和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

整体而言,艺体专业考试招生改革虽然专业领域不同,但是改革方向和着力点至少有两个相同之处。

一方面,改进专业考试方式,扩大省考国考范围。《艺考招生意见》指出,到2024年基本实现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全覆盖,不断提升省级统考水平和质量。严格控制校考范围和规模,建立健全校考高校和专业准入退出机制,科学合理确定校考形式,严格控制现场考试规模。2024年起,不再跨省设置校考考点。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已陆续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足球、游泳等项目纳入全国统考,获得高校、考生及家长的好评。《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意见》指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项目将逐步全部纳入全国统考,将探索利用更多现代技术手段,客观测试学生体育运动水平。扩大省考、国考范围,既可以减少考生奔波之苦,又可以解决各校标准不一之弊,同时又为人才选拔提供了可靠标准。

另一方面,改变“重专业轻文化”倾向,提高考生文化成绩要求。《艺考招生意见》提出,各省(区、市)应根据不同艺术专业人才选拔培养要求,在现有要求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划定、逐步提高艺术类各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

对于有些与专业考试要求相关度不高的专业,比如艺术学理论类、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将不再组织专业考试,直接按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或者,鼓励组织校考的高校,在初筛环节组织考生先参加学校的文化考试,文化成绩达到标准的考生再参加艺术类校考,以此加强对考生文化综合素质的考查。《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意见》适度提高了考生文化课成绩的最低要求,并设置了过渡期,明确从2024年起,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对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须达到生源省份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其他高校对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须达到生源省份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80%。

一段时间以来,“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造成部分考生盲目跟风,将艺考、体考当作升学捷径,功利性报考。这一方面造成了考生与家长认为“明星路”好像人人都能走的幻觉,急功近利,不注重文化修养和课程学习;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部分“高水平运动员”无法跟上文化课学习,完成基本学业有困难。

当然,除此之外,艺考和体考都更清晰地确定了自身的工作定位和人才定位。艺考要选拔德艺双馨的人才苗子,体考要选拔德体俱佳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对于艺考而言,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在娱乐圈、演艺圈发生的不良现象,更说明艺考人才选拔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对于体考而言,为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体育比赛和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人才支撑,是高水平运动队的基本定位,在国际重大体育比赛中能够赛出风采、为国争光,方能显示高校体育人才选拔的功能性。

从根本上讲,两份意见都是在进一步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指导精神,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调整考试招生的指挥棒,扭转部分不够科学的考试招生评价导向,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推进考试招生制度中的关键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向着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人才评价体系而努力,着力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一条: “双减”下师资建设需上新台阶
下一条: 拓展学科领域 强化结果运用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新方案发布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