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建立长效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发布时间:2021-10-14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如何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一直是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据媒体报道,在今年秋季的就业市场上,教师相关岗位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某些地区的中学教师面试者甚至过半有博士学位。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因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原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大,那么,眼下诸多名校博士争当教师,能否由此判断社会尊师重教的局面已经完全形成?在求职市场,优秀人才争相从教的春天是否已经来临?对此,其实还要理性看待高学历人才的“从教热”,要进行系统剖析,明确背后的动因,以此为基础再乘势而上,逐步建立长效机制,以引来师资队伍的源头活水,形成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剖析秋季就业市场中硕士、博士扎堆竞聘教师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进入新时代,教师地位的提升赋予教师职业更高的期望值。教育不仅是民生之首,更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承载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力军,其职业期望值水涨船高,客观上提高了职业吸引力。

现实中,教师整体待遇的水平也的确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经有2846个区县的预算安排实现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因为整体待遇水平的提高,在某些地域,教师已经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地方政府和学校为引进人才,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待遇。有媒体报道,在北京一场招聘会上,来自重庆市沙坪坝区的16所大、中、小学校给出了优厚待遇,如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安家费,提供人才公寓,为配偶解决工作,为子女解决入学、入托等。

还有一个可能的现实考量是,疫情后,越来越多的人产生趋于稳定的求职心态。疫情对各行各业形成巨大冲击,不少企业面临经营困境,一些人陷入失业危机。在危机的倒逼之下,求职者自然会产生“求稳心态”,而教师职业的稳定性恰恰能满足求职者的需要。

由上述缘由分析可知,当前的“从教热”有其必然性,但也具有阶段性、偶然性,甚至还有求职者的盲目性。例如,有的人为追求轻松而入职,很快发现教师工作远不止表面上的讲课、备课,还有沟通、协调、研究、迎检、看班、辅导、答疑等繁杂的事项。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学生在校时间增加,课后服务安排等对教师的要求变得更高。因此,为避免“从教热”的盲目与一时热,当务之急是乘势借力,逐步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稳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建立长效机制要先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策略。目前,国家倡导各地要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通过“培养一批”“补充一批”“激活一批”“调配一批”的基本策略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与优秀人才引进相结合整体考虑,建立科学、系统、行之有效的策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同时,要让优秀人才与岗位需求相协调,避免学历“高消费”问题。既要考虑当前人才需求,又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求,确保优秀人才能够在教育行业里得到充分发展。要在保持现有水平基础上,逐步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保持教师职业的待遇吸引力,并建立教师岗位宣传和体验机制,协助求职者建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认知。

各地、各学校也应通过多种渠道全面系统地介绍教师的工作职责、责任边界、工作特点等,尽可能提供职业体验机会,让求职者真正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促进优秀人才向优秀教师的顺利转化。教师面对的是鲜活的、各异的学生个体,教学是充满复杂性和变动性的智力活动,教育的特殊性导致了高学历并不一定带来教师的高素养,优秀人才并不一定是优秀教师。唯有真正爱孩子、有责任心与爱心的教师,才有望被学生喜欢。各地、各学校应积极搭建教师成长的立交桥,强化师德、完善培训,关注老教师的身心发展,协助新教师实现角色转化,让优秀人才不仅乐于从教,还能实现更好的专业发展,最终让教师真正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上一条: 拓展学科领域 强化结果运用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新方案发布
下一条: 如何守护“双减”初心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