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因地制宜推动劳动课扎实落地
发布时间:2022-05-18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近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劳动课程将于今年秋季学期正式走进中小学生的生活。新课标为劳动课程设置了分学段、进阶式的课程目标,并提出了三大类、十个任务群的课程内容,为劳动课程的规范开设提供了基本遵循。科学合理设计、因地制宜开展劳动课程,对推进新课标落地、提高劳动教育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灵活、适切、求实的多元化劳动课程实践项目。劳动课程实践项目的选择是提高劳动教育成效的基础。要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开发灵活、适切、求实的劳动课程项目,避免“一刀切”、形式化、工具化。其一,形式要灵活。在项目的选择与确定、课程资源和场所建设上需因地、因人、因事、因时而变化,不搞千人一面和千校一面;同时,在组织形式上,突破班级编制、年级局限,打破家庭、学校、社会壁垒,给足师生自主空间。其二,内容要适切。立足学生身心成长发展阶段特点,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精选适合学生需要和实际、且能切中劳动素养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项目,形成多元“课程超市”。其三,成效要求实。使学生定期到工厂、农村劳动,到社会实实在在地参加劳动或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出力流汗、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使学生通过劳动,习得知识技能、养成劳动习惯、锤炼精神意志。

打造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式劳动课程育人环境。劳动课程育人环境的打造是提升劳动教育成效的关键。劳动教育是一项复杂多样、恒久持续的系统工程。新课标中“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劳动课程的有序推进和有效实施,需要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来协同,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一体化推进。一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在组织领导、顶层设计、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场地资源、风险防范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确保劳动课程的开设有组织、有平台、有师资、有保障、有成效。二要落实家庭的基础作用,要教给学生劳动的本领、生活的能力。家庭要积极配合劳动课程的实施,转变观念、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言传身教,同时避免家长代劳、以钱买劳、拍照打卡等形式主义。三要激活社会的协同作用。劳动课程需要落实到真实的劳动体验和劳动实践中,而很多具体劳动场景无法在学校和家庭中实现,这就需要社会提供多样化的劳动课程实践场地,助推劳动课程顺利开展,确保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同心协力。

构建科学、合理、动态的综合化劳动课程评价体系。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提升劳动教育成效的保障。课程评价体系发挥着激励、监督、调控的功能,检验着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首先,要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为导向,坚持日常评价、学期评价和学年评价相结合,更加重视自主参与,更加重视实践过程,更加重视劳动价值观的养成。其次,要合理确定评价内容。新课标在对学段目标的设置中,关注了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劳动过程、劳动成果等多方面的目标,让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同时对劳动教育课的课时、课程侧重点等都有明确的指导,在量上和质上给出了评价参考标准。再其次,要动态优化评价方法。学校应遵循系统性、动态性、可操作、可量化等原则,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努力实现劳动知识与技能评价、劳动习惯与品质评价、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评价的有机统一和动态平衡。在劳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及时有效反馈学习成果,确保劳动课程向深、向实开展。

“一个人把自己的智慧、技艺和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变成劳动的物质成果,他会享受到光荣感、自豪感,为自己的成就而自豪。”劳动课程的有效开展是青少年增长劳动知识、提高劳动技能、激发生活热情、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价值观的必由之路。推动劳动课程多样化着陆是新时代教育者的共同责任与追求。




上一条: 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须激活“内在动力”
下一条: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通知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