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利用假期培育更多自立自强的青少年
发布时间:2022-07-22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每年9月开学伊始,笔者总能看到一些大学生手忙脚乱的案例:有的是选课时不得要领、焦头烂额;有的是上课前找不到教材、学习用品等;有的则是不会洗衣、刷鞋,宿舍里各种物品一片狼藉。凡此种种,背后多是上大学之前没有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从现实来看,引导青少年利用假期多做家务、多参加公益劳动或社会实践等,有助于他们养成爱劳动、会劳动的习惯,提高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进而为以后的学业和生活做好准备。劳动对于青少年而言,意义非凡,其不仅仅是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也是建构系统思维,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培养感恩、坚韧、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的重要方式。而假期时间由于相对较长,可以让青少年进行系统的、专门的劳动体验,家长也可以有效指导或监督,因此是帮助青少年实现心灵蜕变、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良好契机。

而假期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提高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首先需要家长转变观念,改变孩子的唯一任务是学习的错误认识。实际上,劳动不仅可以让青少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还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基础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不仅让他们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劳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感官统合训练,有助于手脑结合、锻炼体力、开发智力、磨砺精神。适量的家务劳动能促进大脑前额叶的发育,从而提升专注力、自控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手、脚、眼、耳等感官都会受到良性刺激,还需要同时协调多个感官系统,这样能刺激脑细胞,促进大脑发育。有调查表明,有做家务习惯的孩子,手部灵活度更好,创造力、专注力以及主动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更强一些。青少年积极参与劳动,还能增强其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发挥作为家庭重要一员的创造力,在享受劳动成果的同时,增进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结。

假期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提高孩子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家长主动参与,用心设计,为孩子制订适合的、有意义的劳动计划。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表率,让孩子看到劳动缓解压力、排遣负面情绪、塑造积极身心的积极作用,从而主动效仿、乐于尝试;另一方面,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特点,科学选择劳动的内容与形式,关注他们劳动的态度与细节,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家长可以考虑将劳动地点拓展到田野、社区等公共场所,通过参加公益劳动,为他人、社区服务,让劳动变得更有意义,让孩子在了解社会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有意识地弥补能力短板。

家长也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和专业所长,教孩子一些职业知识和劳动技能,使其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如做家务的先后顺序、做饭和炒菜的方法、收拾衣服和生活物品的技巧等。家长要注意遵循劳动教育规律,不要一次性给孩子布置太多任务,不能把劳动作为惩戒手段,也不能用金钱或物质奖励来诱导孩子参与劳动,更不能动用恐吓威胁的手段来强迫孩子劳动。家长要始终牢记,劳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劳作来协调身心、服务他人、认识自我,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沉淀劳动精神,将来更好融入社会。因此,引导孩子参与劳动之后,不妨多做反思总结,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变得独立自主,迅速适应新环境。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是劳动者的时代、奋斗者的时代。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利用宝贵的假期,让青少年及早养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习惯,拥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他们才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劳动者、创造者、奉献者,逐渐做好自我管理,并感受到服务他人的意义,未来更愿意用劳动之手创造幸福生活,书写自强自立、矢志奉献的人生篇章。




上一条: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资源建设情况
下一条: 心怀“国之大者” 做潜心育人的“大先生”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