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落实“双减”政策需家校社各尽其责
发布时间:2022-07-25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双减”政策的目标是要通过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重构教育生态,从而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在“双减”政策实施一周年之际,我们很有必要进行认真回顾,一方面看到政策带来的积极效应,另一方面也客观看到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可以看到一种粗放的倾向,正在影响政策的落实效果。如某些学校粗放的课后托管模式、一刀切的评价模式等,都无法让衡量“双减”工作成效的“个性化”“针对性”等指标得到专业的体现。

另外,家校社协同模式也存在粗放的问题。“双减”政策中提出要“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但是政策落地以来,承担主要责任的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不够明确,行动路径不够清晰。这就必然导致“双减”政策实施的协同力量虚化,家长更多地寄希望于学校,自己不能承担其应尽的责任,学校则无法有效发挥其在作业管理、个性化指导等方面的专业优势。

而如何促使“粗放”向“专业”转化,从而保证“双减”政策的走向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

家校社承担起应尽的专业责任。“双减”政策的落地,应该“倒逼”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各自的领域尽到应有的专业责任。首先是学校教育要避免过分关注课堂教学,而应该在预习、练习、复习、考试、分析总结等环节,特别是作业的分析、布置、批改上加强研究与指导,才能让作业管理走出粗放的窠臼,进入专业、精准、集约的轨道。其次是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通过学习和成长,积极改变观念,并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提升孩子自主学习的动力与能力,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再其次是社会教育要强调助学属性,将其职责定位为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弥补与帮助,可以通过一些专业途径为家庭和孩子成长提供支持而不是制造教育焦虑。

构建家校社协同专业机制。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构建科学稳定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家校社三育各具特点,学校教育的优势是集体性的课程教学,家庭教育的优势是生活化的相机而教,社会教育的优势是个性化的体验式教育,协同是互补和融合的。如学校教育要在做好自身专业的基础上指导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要创造条件将社会力量引入学校,对学生开展托管服务和个性化补习、答疑与提优拓展,引导社会助学力量进入学校规范的管理轨道。如社区可以主动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积极培育志愿者,开展社区托管服务以减轻学校托管负担,避免交通堵塞,方便家长,支持学校,并在“双减”政策中进一步优化基层社会治理。

促进全社会形成专业科学的人才观。“双减”政策的实施正在改变全社会的儿童发展观与教育观,这是值得欣慰的现象。学校因此能走出粗放的办学模式和竞争旋涡;家长能对孩子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规划,避免盲目攀比,引导孩子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社会能形成专业的多元的人才评价理念与成才导向,为人尽其才提供好的环境,这样又能反过来影响学校和家庭的育人观,避免不必要的教育焦虑,从而构建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




上一条: 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举办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 加快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 扎实做“减法” 创新做“加法”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