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在中高职间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2-28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为学习者构建连续一致的发展通道,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关键问题需要破解,其中之一是要构建中高职之间“相互欣赏、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的构建,既涉及到国家层面的体系架构,更涉及到具体学校以及师生的价值认同。

从实际的发展图景看,中高职之间的“关系和谐”远未达成。我们在对中职与高职的现场访谈和观察中不断发现,中职与高职之间多多少少表现出情感上的相互嫌弃、认知上的相互不信任,以及行为上的背向而驰。

中职“看不上”高职,认为高职“条件差、层次低”。在许多中职,特别是发展基础良好的中职,认为高职的办学条件还没有自己学校的条件好,高职的教师水平也不见得比中职强。在高校序列中,中职认为高职是较低的层次,比不上普通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要考大学,但是他们感兴趣的是考本科,尤其是普通教育的本科,中职的教学追求呈现出要考大学但是不想考高职的现象。

高职同样也“看不上”中职,认为中职生“基础差,难管理”。高职教师认为中职生“低水平、高分化”,教学无法实施,许多专业课与技能课在中职阶段已学过,但是学得半生不熟,还不如没有学,学生的管理难度大,教师不省心。也有高职教师认为,中职学校不够重视文化课教育,甚至认为应加强英语学习,因为部分高职学生要考研究生,高职生源最好都来自普通中学。

站在当下,站在具体中职与高职自身的发展处境,这种相互的“看不上”并非没有道理,但正是这种不和谐的关系,在一点点影响着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整合必须从内部的关系构建抓起,而这种关系的构建必须围绕不变的目标、连续的内容、一致的方法以及共同的产出进行。

不变的目标。中职与高职一样,在培养人上承担着共同的使命,即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目标不同于普通教育,这种“异”正是中职与高职要共同追求的东西,即类型特征。因此,中职与高职在培养目标上应坚持求同,坚持这样的一种“同”,寻求这样的一种“同”,就会不断找到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共同话语。

连续的内容。中职与高职就学习内容而言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围绕行动性知识的学习,行动性知识相对于符号性知识而存在,与符号性知识一样具有重要价值,在国家的技能积累体系建设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行动性知识的学习同样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因此中职与高职间应进阶性地形成学习内容的一体化,通过专业标准制定、课程设计一体化加以实现。

一致的方法。行动性知识的学习,最匹配的方法是做中学,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其主要的学习方法都应当是普遍意义上的“做中学”,即在做物中学习、在做事中学习、在做人中学习。这种逻辑应贯穿于中高职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法特征,是个体以及国家达到“技能积累”的逻辑基础。

共同的产出。是指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其培养指向都是具体的劳动者,指向体面就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在培养的重点上,中职更多注重的应是基础性技能与素养,而高职更多指向的是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这是一个不断聚焦、不断精进的过程。

中高职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远非一日之功,需要职业教育系统内部持久努力。在“双高”建设的征程中,我们发现,已有部分高水平高职院校与高质量的中职学校之间,在长期的互动中构建了和谐的中高职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欣赏的、相互信任的、相互促进的,通过五年一贯制、设立附属中职等,整合目标与资源,强化一体化培养,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些院校的实践证明,中高职之间建立和谐关系是可能的,这种和谐关系如果能逐步扩展到整个职业教育领域,那么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会更加明显,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会持续稳步提升,中高职将共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上一条: 勿以年龄为限挡住孩子阅读热情
下一条: 张志勇委员:出台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标准 办好家门口的每所学校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