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走好优秀青年人才的自主培养之路
发布时间:2023-03-22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的战略安排。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当前形势,探索培养路径,抢抓青年人才培养战略先机,为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贡献力量。

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是在当前世界发展态势中赢得主动的战略举措。从“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我们看到,老一辈科学家矢志报国的理想情怀和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在青年时代便已经萌发,并影响了一生。从年龄规律看,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段是25岁到45岁。青年阶段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接受新知识速度快,正确的研究方向和良好的科研素养往往产生于这个时期。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我国的青年人才培养变得更加刻不容缓。随着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高科技人才竞争正在成为焦点。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利用政策杠杆抢先构筑了青年人才聚集阵地。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各国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竞争趋势,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关键在于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队”作用,坚持“四个面向”,弘扬科学家精神,完善本硕博衔接培养,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要统筹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推进一流核心课程、一流核心教材、高水平核心师资团队建设和贯通式人才协同培养,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要以“双减”撬动基础教育改革,完善科学类课程设置,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送优质科普资源,通过院士进校园、科创夏令营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实现青年人才梯队的早发现、早培养、早组建。

青年人才的软实力同等重要。要以增强中国国际感召力为方向,研究国际传播规律,充分融合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引导青年人才掌握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增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在国际合作中学习借鉴世界智慧。要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参加或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增强我国青年人才议程设置能力,以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要用识才爱才敬才的责任担当保障青年人才茁壮成长。青年时期是人才成长的起始阶段,研究任务重、生活压力大、社会经验少,需要多方的关心支持和引导帮助。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努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春风化雨般地帮助青年人才办好暖心小事,成就关键大事。

崇高的人生理想是青年人才的“总开关”。要充分发挥人民教育家、老一辈科学家等模范群体的榜样引领作用,重视“传帮带”,努力创造畅谈人生理想、前沿科技的交流机会,用“大先生”的感召力激励他们为人民做学问、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坚实的生活保障是青年人才的“动力源”。要协调政府、社会、高校等方面的资源,回应好青年人才在住房、医疗、科研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关切,用好科研助理岗位,减少琐事打扰,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到高水平研究中。

系统的科研服务是青年人才的“供电站”。要广搭平台,举办学术辅导工作坊、成立青年学者联谊会、拓展海外学术交流渠道、布局组建知名专家领军的青年研究团队,系统谋划有组织科研,培育具有大兵团作战领导能力的青年科学家苗子。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青年人才的“导航仪”。要坚持宽严相济,一方面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人才科学评判;另一方面对于处在成果产出周期长、量化考核相对不易研究领域的青年人才要保持耐心和信心,为“冷板凳”送去“暖身贴”。




上一条: 邓云锋在济南调研义务教育工作
下一条: 开展好读书行动培育时代新人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