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别被“普通家庭不能报的专业”误导
发布时间:2023-04-21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近日,教育部发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本年度全国各高校共新增备案专业1641个、审批专业176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62个,对部分高校申请撤销的925个专业点予以备案;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有21个。

这引起很多考生的关注。与此同时,网上开始传播“天坑专业”“普通家庭不能报的专业”等言论。这些言论貌似对学生负责,让普通家庭孩子避免掉进“坑”里,选择更好的专业,其实除了炒作、博流量之外,对普通家庭孩子选择专业并没有指导意义。学生选择大学和专业,确实应考虑学费支出与家庭情况,但在学费可以承担范围内,不存在“普通家庭不适合报考的专业”之说。选择专业不能盲目跟风,而要结合自身的个性、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学生选择大学和专业,要不要考虑家庭经济情况?答案是肯定的。如贫困家庭学生在选择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时,可以优先选择学费更低的公办学校。简言之,选择大学和专业需要评估家庭经济情况,不宜为上某一学校、专业而“砸锅卖铁”,影响家庭的正常消费支出。

网上的“普通家庭不能报的专业”言论,并不属于这一类,而是从家庭背景、资源角度,建议学生选那些能赚钱的专业,不能好高骛远。这类言论并不新鲜,一直就有。去年,高考考出高分的留守女孩钟芳蓉,受樊锦诗先生的影响,并根据自己的未来规划,选择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就被一些网友“泼冷水”。这些网友认为她应该选择更有“钱途”的专业,即觉得普通家庭不适合读考古专业。

对考古感兴趣,立志做考古研究,对于这样的志愿选择,应大力支持。倒是那些不考虑兴趣,盲目追逐所谓热门的志愿选择,才是应警惕的。网传的言论偏离了正确选择大学、专业的原则,只会加剧选择专业的功利倾向。

通常来说,高考生选择专业志愿时,要坚持四大原则:一是兴趣原则,即从自己的个性出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专业;二是能力原则,即客观评估自己的实力;三是政策原则,即选择要符合政策要求,按志愿填报规则填报志愿,注意高校招生专业的调整;四是长远原则,即考虑自己长远的学业与职业发展,不能功利化、短视化。

对照这四大原则,除了高收费专业可能不适合普通家庭学生外,并不存在其他不适合普通家庭学生的专业。包括网上热议的“天坑专业”,都是以偏概全,对学生选择专业的误导。任何一个专业,都会有学得很好、发展前景很好的学生,也会有学得不如意,甚至觉得很后悔的学生。

选择学科专业,要从兴趣、能力出发,并分析学校具体开设专业的情况。同一个专业,可能适合别人,却不一定适合自己,不能盲目跟风,追逐所谓热门,而逃避冷门。热门专业冷就业,冷门专业热就业,在近年来的就业市场中比比皆是。另外,某一类专业从整体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看,可能属于需求不旺的冷门专业,但具体到某一所学校,则可能是该校的特色专业。这要求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要分析具体学校、具体专业。

对于每年的大学专业调整,有人认为撤销的专业都是冷门专业,新增的专业都是热门专业,这种理解是极为片面的。被撤销的专业对于其所在的学校来说,大多是缺乏特色的专业,但这一专业在其他高校则可能是强势专业。因此,就此认为这类专业都不能报考,将错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的机会。同样,新增的专业也不见得就是热门专业。我国近年来撤销较多的专业,在当年就是很多学校追逐开设的热门专业。由于举办学校多、招生规模大、没有办出特色,随之就被撤销。

所以,对待专业选择,不能望文生义。只有理性分析每所大学的专业开设情况,才能督促大学办出特色专业,以专业的质量吸引学生选择,由此淘汰低质量、缺特色的专业。再者,每个学生都要有正确的专业学习态度。选择专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学习规划,不存在选好专业就一马平川的事。概而言之,不存在什么统一标准的好专业。对于学生来说,适合他自身的专业才是好专业。




上一条: 学科专业优化要有前瞻部署和科学谋划
下一条: 瞄准需求的劳动教育更受欢迎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