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大学管理“中学化”? 协同育人要把握好度
发布时间:2024-05-24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家长收到大学成绩单、辅导员组建家长群、大学班级建立家委会……近期,大学管理“中学化”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引发激烈讨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群聊的兴起,不少高校和家长建立起紧密的关系。在社交媒体上,“高校辅导员在家长群中训话”“上了大学家长也逃不过打卡接龙”等吐槽式的内容时有传播。

诚然,家校沟通有其必要性。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仍需要学校和家庭的支持与引导。比如,当学生出现学业预警或心理问题时,辅导员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出谋划策,帮助学生渡过难关。从这一角度来看,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科学适度的家校共育机制,对学生成长颇有裨益。

但也应注意到,大学是学生从少年走向成人、完成社会化过渡的重要阶段。相比中小学,大学的学习生活更加复杂、多元。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让他们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现实中,个别高校面对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能力有待提升的大学生,机械地沿用了中小学的管教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学生,也许成绩优异、安守本分,但因为习惯于学校和家长的荫庇,难以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一些高校的良苦用心不难理解,是为了保障家长的知情权,让他们共同监督学生。但相关举措屡屡引发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方热议,其中不乏质疑与反对的声音。

原因也很简单,大学生已是具备完全行事能力的成年人,在关切己身的事务讨论、决策中,理应由其自主参与,而不是将他们定格在一所“读不完的中学”里,大事小事都要包办干涉。否则这不仅是管得太宽的表现,在本质上仍然是将学生看作孩子、视作被管理者。这样会导致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受限,失去历练和受挫机会,让相关问题一直延伸到社会、职场,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大学管理“中学化”现象频遭热议的背后,是学生渴望被倾听的心声和诉求。在大学生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被尊重,个体的边界感也应当被关注。有网友一语中的:校方和家长应该承担的职责并不是让大学生服从管理安排,而是提供更大的自主权,让其学会平衡生活自由和自律学习间的关系。

这要求家校在协同配合中,保持基本的分寸意识,只承担应有的辅助管理等职责,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腾出空间。家长也应懂得适当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表现自己、勇敢地试错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勇于尝试,寻求突破创新,而不是因事事被代劳而长成“巨婴”。

个别高校出现管理“中学化”现象,或还囿于怕担责的思维作祟,寄望于通过加强家校共育来达到不出事的目的。高校重视大学生健康发展无可厚非,也是职责所在,但不必以“为你好”的名义,将管理界面一概延伸至家庭,而应灵活施策、有的放矢,共同摆脱“中学化”的管教模式。毕竟,高校面对的既是作为管理对象的学生,更是已经独立成年的个体,该有的尊重和信任不能少。

大学生需要独立自主的成长空间。大学阶段的协同育人,应更好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自我负责的态度和自主选择的能力,为他们实现个人价值、顺利融入社会保驾护航。




上一条: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几对重要关系
下一条: 坐稳科研“冷板凳” 大学要比教师更能沉住气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