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高校学科专业调整须优化“加减法”
发布时间:2024-08-02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日前,四川大学撤销广播电视学等31个本科专业、天津工业大学撤销人力资源管理等8个本科专业的新闻,引发社会热议。对于高校专业优化调整步伐加快的问题,当前社会舆论存在的诸多误读、曲解,亟待厘清。

误解之一在于只盯着高校动态撤销的专业规模和数量,而对于更新调整的基础学科以及高校新设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关注度较低。理性看待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加速,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减量更要看到增量。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这其中既包括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同时也包括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如2024年增设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24种新专业。也就是说,专业优化调整在做“减法”的同时,也在做“加法”。误解之二在于,新增专业都是热门专业,撤并专业则是冷门专业。实际上,高校学科专业的新增和撤销,并不是以社会舆论认为的专业“冷热”为判断依据。教育部每年均会新增或撤销一批专业。批准开设的专业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被撤销并不意味着该专业人才不重要、社会不需要,而是这些专业不是相关高校特色专业,高校在该专业培养方面并不存在优势,甚至部分专业设置多年未招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反过来,针对新增专业如当前比较火的人工智能等专业,如果一哄而上,也可能导致部分高校招生培养缺乏保障,带来相关专业“热门变冷门”的问题。误解之三在于,专业动态调整,仅以就业率定“存亡”。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有严格的程序。教育部规定专业撤销工作,必须经过校内征求意见、公示,并按程序报教育部备案。学校本科专业的调整撤销涉及专业师生的切身利益,并非仅以就业率为唯一指标,还需结合专业与高校办学定位匹配度、专业培养质量水平、专业招生报考欢迎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度等诸多因素。

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既是高校本科专业的常规工作,也是持续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的重要实践。本科专业力度持续加大,目的在于“小步快跑”,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和支撑力。某些舆论对高校学科专业调整的“误读”与“过分解读”,提醒各高校不仅要审慎开展专业的调整优化,更需注重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更加强调特色和质量,着眼于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科学审慎推动学科专业调整,需要以“招培就”联动作为出发点。如何在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之间找到平衡,是高等教育面对的重要课题。高校专业撤销不能简单以就业作为单一指标,而忽视学科专业的特殊性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科学审慎地推动专业调整需要重视就业指标,要以对学科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科学合理判断为基础,更要将招生和培养环节的质量作为专业前瞻性预警指标,以此加大对相关专业的提前预警和优化。

以办学特色牵引专业调整优化,避免专业撤销的盲目跟风。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点,必须避免重速度、轻质量的现象,当前个别高校单纯追求调整的比例、速度,针对撤销数量较高的本科专业存在跟风现象,忽略了高校自身的专业培养特色。因此,注重提升专业调整的质量,需要高校将学科专业规划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相统一,以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为先决条件,作为高校专业新增和撤销的主要考量因素。此外,要注重立足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学前沿、关键技术领域以及服务治国理政的新领域新方向上下功夫,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及世界影响的标杆学科,做到人无我有、独树一帜,进而掌握学科专业调整的主动权。

做好学科专业调整“加减法”的同时,更需注重学科专业内涵建设。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在优化专业调整的同时,学科专业建设更要练好“内功”,从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培养体系、国际化提升等方面入手,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力好的专业人才,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上一条: 三部门联合发布意见 鼓励和引导高校师生参与法律援助志愿服务
下一条: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