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人工智能列为“最高优先级”,高等教育如何担当作为?
发布时间:2021-03-12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已成为全球战略必争的科技制高点。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应该在全球科技发展的新一轮竞争中充当重要的“领头羊”,打通产学研用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共同攻克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难关。

今年两会上,参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已经悄然辐射到高等教育中,面向“十四五”以及更长远的2035,高等教育应当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方向,探索在“人工智能+教育”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变革的有效思路,构建贯通式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通道,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并为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建设贡献力量。

引领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方向

目前,高等教育在参与世界前沿科技攻关、解决科技创新的“卡脖子”问题方面,存在着动力不足、机制不够和能力不强等问题,亟待从顶层设计层面予以解决。

近年来,国家高度注重人工智能的发展。2017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4月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引导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等能力。

以浙江大学为例。作为国内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高校之一,浙大在跨媒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方向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前列水平。浙江大学一直致力于推进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学校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批复建设后,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充分汇聚计算机、统计、数学、医学、人文社会等领域力量,全面推动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式转型和实力提升,逐渐形成了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会聚、共生共享的创新网络布局。

人工智能的发展,还离不开校企协同的学科发展模式。地处浙江这个有众多新兴企业的宝地,许多高校注重发挥人工智能领域优质创新资源的溢出效应,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科大讯飞、海康威视、网易、地平线等领军企业联手,依托之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不断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农业、智慧医疗、智能金融、智能司法、智慧教育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实现了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和社会创新需求的有效贯通。

“今天的社会出现了很多颠覆性的技术和新产业形态、新经济模式,大学的知识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急需转变。”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知识生产由原来从大学到社会的流动,变成了从社会向大学的逆向流动;二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改变世界上若干新兴领域的发展,比如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互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都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在这一背景下,大学想继续引领社会就必须从校地共建、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行业企业解决“卡脖子”发展难题等维度,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互利合作,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促进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与陕西、四川、河南、河北等多个省份开展合作,就是要探索21世纪高等教育新形态和新路径。

脑科学是“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是“人类探寻自然的最后疆域”。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脑科学和类脑智能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与良好发展机遇。同时,脑科学也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基础,通过揭示脑的工作原理,可以发展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结合的脑机智能技术。20206月,电子科技大学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成立,是我国在该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

全国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尧德中表示,该研究院以类脑智能和神经工程为重点,以探究脑机制、诊治脑疾病、模仿脑智能作为主攻方向,建设云脑大数据平台和类脑智能研究平台,开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攻关,服务全球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研究,促进脑信息获取仪器设备、类脑芯片等方面的研究研发。

尧德中认为,科技进步,尤其是突破“卡脖子”的原始创新,需要“人才—思想—资金”三位一体的系统发力。对此,教育部新近批准了一批交叉学科本科专业,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组织保障。“科学思想从哪里来,其实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靠个人做梦来产生,靠的是不同学科背景人员的思想激荡,尤其是观点的争论与碰撞,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尧德中深有感触地说。

培养人工智能紧缺人才

根据业内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人,供需比例为1:10

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政策指引下,很多高校都加快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步伐。如浙江大学等高校,采取了如下三种方式来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第一种是将人工智能专业设置在计算机系或计算机学院,即“脱胎”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二种是将人工智能专业设在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第三种是将人工智能专业设在以控制科学为主的学院。

2018年,电子科技大学以计算机学院为基础,以机器人、智能通讯、脑科学等学科为支撑,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电子科大正在依靠机器人中心和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开发一些集成、跨学科课程和项目,利用科研平台促进本科人才培养。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性技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和产业孵化、转化、转移服务基地。”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说。

2019年,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人工智能被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当年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资格。在此基础上,2020年教育部又批准了180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近期,教育部下发通知,再次批准新增了261个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专业。这些政策,形成了一整套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组合拳”。

20196月,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共建了人工智能学院,旨在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表示,“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互联网+教育’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快推进智能条件下的教育改革创新,探索形成适应智能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热,已经从高等教育延伸到基础教育领域。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组核心成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表示,不能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搞成纯粹的知识教育,盲目地把大学教授的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下放到中小学。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应当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在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之中,注重与实际生活、综合素质相融合。

助力教育的智能变革与创新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乃至教育本身而言,也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将有利于推动智能时代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乃至教育形态的变革创新。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的在线教育,不仅经受住了高峰值、常态化的检验,而且朝着智能化方向进一步发展。教育部持续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以及慕课的建设、应用与开放共享,以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40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引领的4.1万门优质在线课程,为此次在线教学提供了优质资源和协同教学支持。教师们采用慕课与SPOC、录播课、直播教学、线上答疑辅导等方式开展教学模式创新。

当前,我国教育仍然面临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个性化学习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如何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帮助师生减负增效,提高教育质量,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智能教育服务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人工智能助力未来教育,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点:一是以过程评价支撑教学改革。人工智能过程化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智能推荐,可以帮助教师精准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师生减负增效。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因材施教。根据科大讯飞承担的国家发改委大数据专项“基础教育大数据研发与应用示范工程”基于35亿次答题记录数据分析发现,学生作业中超过60%的题目为无效重复练习。应用大数据分析、手写识别技术结合自动批改、知识图谱等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师生减负,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三是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教育均衡。人工智能可以助力教育公平,帮助农村地区的老师更好地进行资源和教学能力的提升,还可以更深入地帮助不同的群体。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将给我们的高等教育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已经明确:将人工智能列为前沿科技领域的“最高优先级”。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抓住人工智能时代的重大契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才,这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也是高校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上一条: 规划纲要草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下一条: 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内容修改透露了什么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