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2c1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关于公布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
关于编印优秀书法作品集——《弘贤...
2025年书法作品大赛证书下载
法国巴利斯顿国际产品总监欧姆妮娅...
关于公布第三届“翰墨薪传 书写新...
关于举办“走进华为”数字化领导力...
关于公布第二届“以典明志 书写山...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关于举办首届...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学校如何紧跟线上教学发展浪潮
发布时间:2022-06-15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线上教学的推广,看似是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无奈之举,却为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深化创造了契机,加上前沿技术、国家政策的多重因素推动,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组织结构、教学方式等引起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培训赋能”构建混合教学“创新源”

线上教学首先要保证教学效果。然而,线上教学改变了学习环境的基础和条件,学生的不适应明显显露。因此,线上教学需要教师突破教育理念的局限与技术的操作性障碍,科学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流程、新模式。

为此,我们组建“信息技术应用素养提升训练营”,以不同主题的学习菜单与内容,满足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如开展基于希沃平台的专题培训,借高频率使用智能平台的机会,进一步提升教师对平台使用的熟练度,充分发挥平台优化教学实践的内在潜力;在美篇、微信、QQ空间、腾讯会议等软件支持下完成课堂内外讨论、成果展示等,拓宽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线上教学能否带来真正的教学模式升级转变,归根结底,还需教师创新教学实践形式:一是开展虚实融合的教学设计,思考哪些技术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以及如何通过有效地使用它们提高学习效果;二是在原有教学方式基础上推陈出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应用,如游戏化学习、合作式学习等,以驱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

“大小班群”无缝对接“学习圈”

课程内容讲了,视频资源、PPT文件也都一个不落地推送给了学生,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依旧不理想,这是很多教师开展在线教学的困扰。

引起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并未形成良好的线上自主学习习惯,无论是课前自学、课中深化还是课后巩固,学生能力都有所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服务就极为重要,即为学生提供适合个人需求的学习指导,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成优质的学习过程,保证教学质量。

针对问题,我们的教学设计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规划、学习环境”,并将其称为“线上教学三要素”。三要素的落实中,学习动机至关重要。如何清晰了解学生个人需求并尽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大小班群”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微信小组群”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主学习任务清单,开展协作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线下自主学习和线上组内交流分享,明确学习目标,完成初步知识建构。“QQ班级群”以班级为单位,在QQ家校群推送教学视频,通过情境的创设和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个知识探索过程中,学生独立制订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度、独立学习。

“家长微课”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库”

当“双减”遇上疫情,线上教学也让家长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教学中。学校的“家长微课”搭建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桥梁,也成就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协作。线上教学德育部分,家长以孩子关注的热点或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开展习惯培养、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等。短小(3—10分钟)精彩的视频以微课的形式上传至家委课程部,经家委会审核后再通过学校官网、家长微信群、QQ群转发给每一位家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

“家长微课”让非学科课程资源由零散变为系统,由闲置变为实用,由被动变为主动,使拓展性知识显性化、形象化、课程化。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模式将打破传统以学校为主体的格局,颠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全方位支持学生的学习参与,连接多种服务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多途径搭建更加完善的线上资源……将线上教学真正融入到常态化教学中,才能适应未来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模式构建势在必行。




上一条: 依法纠正父母失职行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令》如何督促家长依法带娃
下一条: 课后服务的师资该如何配置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