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课后服务的师资该如何配置
发布时间:2022-06-15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在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中,课后服务师资配置问题是焦点和难点。目前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学校教师是课后服务的主力军,也是课后服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参与课后服务?如何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也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如何统筹多方资源共同做好课后服务?厘清这些问题是推动课后服务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的现实需求。

要正视课后服务“主力军”负担过重的现实

各地实行课后服务以来,学校普遍反映作为“主力军”的教师负担明显增加。由于不少学校课后服务师资缺口比较大,大多数学校都是利用本校的教师资源开展相关课后服务延时课程,很多教师在校工作时间明显高于原来的8小时工作制,特别是班主任、骨干教师与学校管理干部更是如此。课后服务的教师工作权责和边界不清晰,过长的工作时间,导致教师工作压力过大。

课后服务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教师的休息时间,加剧了教师的角色冲突,使得教师在家庭和工作之间更难以达到平衡。学生课后服务多元需求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仅要满足对学生的看管这一基本需求,更需要科学设计丰富的、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内容,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并提供专业化指导,这对教师也造成了新的压力。

还有一些学校,在课后服务经费、资源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化激励为惩罚,如与岗位晋升、评优评先挂钩,要求教师义务参与课后服务或直接摊派任务。这种做法忽视了教师的自由选择权,忽视了他们参与课后服务的情绪情感和价值追求,导致部分教师对课后服务持有消极态度,产生了抵触与倦怠情绪。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统一体。当教师工作负担过重,不仅他们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处于透支状态,其教育视野、教育格局都会受影响,过重的工作负担还会制约教师的专业自主性,降低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和职业的幸福感,削减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因此,也很难培养出有精神格局的学生。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也会损害身心健康,弱化自我效能感,这不利于教师专心从教,会影响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因此,要想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好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问题,必须像关注学生学习负担一样,高度关注教师的工作负担。

调动和激励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是关键

学校作为课后服务政策的执行单位,要为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负全责。教师是影响课后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高质量的课后服务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来支撑。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由教师决定,教师为课后服务的课程设计、作业设计、课业辅导、活动组织等负责,教师的工作直接关系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所以,为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调动和激励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成为关键。

参与课后服务带来教师工作量的增加、休息时间减少,可以采用适当补偿原则,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在经济报酬、职称评聘等方面进行倾斜,以实现教师的实际损失与收益的平衡。对于参与课后服务的校内教师,学校应根据授课时长、学生人数重新进行绩效工资测算,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优化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方案,充分考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因素,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提高教师积极性。只有教师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和合理的待遇,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保课后服务水平的提升。

学校还要积极探索实施个性化的弹性工作制度,保护教师合法权益。虽然“双减”政策已提出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但具体实施制度还需学校综合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时间与教师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进行制定,以真正保护教师享有休息权等合法权益。各地围绕“弹性上下班制”的落实有诸多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有的学校就为班主任、额外承担兴趣小组教学的教师安排了每周弹性坐班半天的措施,这两类教师只要在协调好课务和学生管理的情况下,通过在线上提交审批,就可以申请两小时外出假。当教师精力充沛、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有时间进行自我提升时,最大的获益者还是学生和学校。

学校还要赋予教师课后服务课程设计的自主性,发挥教师的创新力,尊重其主体性和创新性。在课后服务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意识自然而然转化成创新实践的动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样、更为生动鲜活的学习体验。例如,教师将社团活动课程化,可以减少活动的无序性,提高社团活动的效果。教师还可以突破常规课程的自我设置,不断为学生创新课程服务形式,使课后服务课程更加生动、有趣味,增加课程的体验感、陌生感、新鲜感,从而赢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获得感增强了,其参与课后服务的热情自然会大大提升。

统筹多方资源,共同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全面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需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科学统筹、合理安排课后服务师资,厘清课内与课外的界限,破解难为之困,寻找平衡点,统筹社会、家庭等多方资源,共同做好课后服务工作。

就学校内部而言,在课后服务推进过程中,一些学校把压力主要放在了班主任等部分岗位或部分学科教师身上。对此,各校要综合考虑教师岗位职责、学科专业和实际工作量等因素,公平、合理地分配教师及工勤人员的任务。教育管理部门必须考虑合理配置学校专任教师与非专任教师的比例,并在非专任教师中明确职员、教辅人员与工勤人员的最低比例。当下,一些学校探索建立AB岗制度,方便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应急调整、交替轮岗;还有一些学校配备了副班主任,合理界定正副班主任职责分工及相关待遇,统筹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避免因弹性上下班产生班主任缺席班级管理问题。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

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场域下的线上资源和课程服务,实现课后服务的个性化。“双减”政策提出“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进一步拓展课后服务的空间范围。以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为特征的线上教育资源,为教师突破教育时空的局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更多便利。后疫情时代的课后服务,教师应该充分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教育契机,实现课后服务的智能化与定制化,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内容有机融合,更好地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为了解决课后服务师资短缺问题,还要积极统筹社会资源,吸纳更多社会专业人士参与课后服务,实现课后服务教育人员的多样化。现实中,学校教师提供的课后服务无论是种类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与校外机构相比,对此,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向第三方培训机构采购课后服务课程,也可以与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机构共同开展合作。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缓解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真正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的需求。

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和课程设置需要,聘请专业院校教师、退休教师、体育教练、文艺科普工作者、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家长讲师团成员、大学生和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校内课后服务。比如,可以充分激发中小学生家长在加强家校合作方面的参与意愿,努力开辟多种适宜的途径,吸纳其充实到课后服务团队中,为家长创造直接参与课后服务机会的同时发挥家长协同作用,实现家校共同参与、协同管理。




上一条: 学校如何紧跟线上教学发展浪潮
下一条: 与时俱进完善学科专业体系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