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大中联动”助推高中育人模式变革
发布时间:2022-07-06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日前,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与北京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两校共建“北理工强基实验班”,联手培养卓越工程师。该实验班将着眼卓越工程师培养,由考入学校的优秀高一新生选拔组成。师资配备上,实验班实行“双班主任制”,由大学和中学的优秀教师共同担任班主任,围绕培养目标指导学生成长。实验班变革了传统培养方式,联动大学与中学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强化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这项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既适应了国家和时代需求,也有助于推动高中和大学协同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落实高中新课改方案、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也有诸多益处。

为推进高中育人模式改革,近年来多地高中纷纷采取行动,联手大学举办特色班、实验班,进行创新教育实验,探索优质教育教学模式。作为集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育人方式,实验班的建章立制涉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供给、教育评价等诸多方面。因此,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实验班的目标追求,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确保学生合理学业负担的前提下,统合发挥大学和中学的优势,面向国家未来发展所需的科技前沿完善培养方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首先,要重视实验班学员的选拔,摒弃传统唯分数导向,避免人才培养的功利化。一方面,进入实验班的学生要认同实验班培养理念。实验班学员选拔的首要依据在于兴趣和意愿,要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学力、创新能力和个人兴趣特长,科学设计招生测试及录取方法,让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参与实验计划。另一方面,实验班的学生本身在各方面普遍具有突出表现,他们选择实验班可能主要看重它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因此,实验班要科学设计培养方案,落实个性化培养目标,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注意避免陷入“抢夺生源”“重育分轻育人”的怪圈。

其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基础教育的积极行动,也需要高中与大学紧密对接,发挥双方的师资条件,强化育人能力建设。据悉,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的老师将共同选拔学生。过去,我国一些中学基本都是由本校教师担任学生导师。由大学教师与本校教师共同担任班主任,是近年来许多中学的创新之举。这一举措构建了实验班一体化指导机制,实现了点对点的衔接,在做好高中三年递进式选学选考指导的同时,有利于发挥双方在学术引导和学科指导等方面的职能优势。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也要按照双向选择和恰当比例配备导师或班主任,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当然,师资构成上能否充分发挥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协同育人优势,关键还要给予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

此外,学校还需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探索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科学实践模型和个性化实施路径,在有效完成国家规定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提供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课程。在众多创新实验培养中,如果不从培养过程的系统改变入手,一切形式上的改革尝试可能都只是浅尝辄止。实验班的学生同属于高中统招录取的一部分,需要在提供个性化支持中,引导他们更好地适应实验班的学习生活。这种支持既体现在资源平台共享机制上,也体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学除了为学生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及学习平台(如实验室、图书馆、校园网等)之外,也可以结合本校师资和学科情况,与高中共同开发特色课程、制定课程计划,并由大学教师承担部分课程或担任课题导师,让学生真实地体验跨学科学习和科研过程。




上一条: 家长“零跑腿” 服务“零距离” 青岛莱西实现招生入学“一网通办”
下一条: 青岛大学:为学生“开小灶”设置微专业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