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 加快卓越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2-07-11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和有生力量,地方综合性大学要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作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扬州大学在强化教学资源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重塑卓越质量文化等方面持续创新,推动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坚持立德树人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经历了由“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到“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再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逻辑转段。扬州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第一职能、第一要务和第一使命。早在2017年,学校就在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学科、专业、课程“三位一体”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同时创新全场域“三全育人”体系,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专业优势,优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所有学科、所有专业、所有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了明显的协同效应。学校持续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并提出更高的校本要求,以“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为目标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及时更新本科教学理念,处理好成人与成才、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学校紧跟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持续强化教学资源建设。2016年,开展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大讨论,提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流本科人才”,推出了《本科教学卓越框架》,实施以专业改造升级为主线的专业品牌化建设与提升工程、以更新教学内容和变革教学方法与形态为主要内容的一流课程建设工程、以价值塑造为引领的新形态精品教材建设工程、以完善卓越教学体系为驱动的样本实习基地建设工程。“十四五”规划起步之年,学校又出台了《本科教学卓越框架2.0》,实施以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为目标的专业、课程、教材、实习基地建设工程二期项目。从一期项目到二期项目,侧重点由规模到质量、由外延到内涵。

聚焦学生发展

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是各类高校办学治校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

学校始终坚持聚焦学生全面发展,持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加大教学资源建设投入,拓宽师生信息反馈和交流渠道,提高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部门服务水平和协同管理能力,打造有温度的本科教育;持续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守住教授百分之百为本科生授课红线,鼓励和支持大师、名师承担更多本科生课程,建立服务学生全方位成长的助教体系,健全更加公正灵活多元的转专业和跨专业学习机制,打造完整的本科教育;持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课堂教学模式革新,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深入推进研究性教学,打造有互动的本科教育;持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回应新时代召唤,再构实践教学体系,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资源优势,不断深化实践教学供给侧改革,优化实践教学的生态结构、提升生态效益、激发生态活力,打造知行合一的本科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教师成为大先生、成就大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学校始终把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重点。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规范要求融入教师上课、项目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绩效考核等工作中,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持续优化专业师资配置,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实行全程导师制,由院士等各级各类教师等担任学生的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聚力提升教师卓越教学水平,建立健全教师成长“档案袋”制度,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教师培训、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研修活动,建设跨课程(群)、跨专业、跨校或跨区域的虚拟教研室,探索“智能+”时代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和运行新模式。

汇聚优质资源

完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培养新时代卓越人才,要求高校凝聚内外强大合力,构建完整的、紧跟时代脉搏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立足地方综合性大学多学科多专业资源优势,统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协同育人的思想认识,强化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探索教学和学工“双班主任制”;推动科教、产教、医教、体卫协同育人,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开展了“研本1+1”引领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延长人才培养链,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去年,学校“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质量文化是促进高校持续深化改革、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培养能力的内生动力。学校持续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教师和学生为双元评价主体,从教学质量、学习环境、学习结果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建立健全更加突出卓越教学业绩、更加严格学生全周期全过程学业考核的评价体系,打造“双向促进、师生共长”的教与学发展共同体;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把校外评估推力和校内评价动力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可行、高效的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工作机制;推进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定期开展校内自我评估,促进各专业自评自建,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助力通过国家级、省级专业认证评估。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综合性大学更是集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创新与实践的主要场所。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做“顶天”的工作,更要坚持“久久为功”,做“立地”的事情,培养更多新时代卓越本科人才。




上一条: 青岛大学:为学生“开小灶”设置微专业
下一条: 把握学科建设新机遇 从全球领导力的高度培养人才 ——专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