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新时代中小学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发布时间:2023-03-06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在线上参加“两会访谈录”。周颖 摄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薛二勇在“两会访谈录”现场。本报记者 修伯明 摄

■两会访谈录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再到2022年秋季学期,劳动课正式升级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课程……近年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劳动实践深入开展。

怎样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如何以评价牵引劳动教育的“牛鼻子”?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薛二勇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访谈录”融媒体访谈直播间,就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劳动教育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是五育并举重要支撑

记者:我国开展劳动教育有一定的历史传统,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上发力,解决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问题。应该如何认识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

薛二勇:我国开展劳动教育是有政策传统和实践传统的,新时代明确提出劳动教育,并且在2021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时把劳动教育纳入进来,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也是新时代在“教育如何培养人”方面的重大创新。

劳动教育的突出特点有两方面。一方面,劳动教育有很强的综合性。我们常讲的五育并举就有融合之意,而劳动教育正是融合的重要基石。比如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态度,就是德育;在劳动中把学科知识应用于实践,是劳动教育和智育的结合;劳动的形式、成果甚至劳动本身能展现美,这是劳动和美育的结合,等等。所以劳动教育和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高度融合在一起,是支撑其他四育协调、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基石。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是和劳动紧密结合起来的,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因此实践性特别强。

刘希娅:劳动对于学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尤其是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是怎样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的,去体验劳动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劳动教育也能很好地培养和塑造学生科学的劳动观,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一定是为了赚钱或者是轻松赚钱,而是能够去选择一种更为符合大众利益、更加有利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它也是各个学科知识融合的载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发展劳动技能,提高创造性,也培养了责任担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记者:2022年4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结合新时代劳动的特点和内涵,请问刘校长,您认为劳动课应该怎么上?谢家湾学校的劳动课是如何开展的?

刘希娅:以我所在的谢家湾学校为例,我们从小学到初中都开展了一系列劳动教育的探索。一方面,学校整体构建了一至九年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结合重庆的地域情况、学校现有资源和学生家庭背景,每个年级聚焦3—5个主题,每个主题包含2—5项劳动实践活动。学校通过体系的构建,让学生从观念、技能到综合素养经历螺旋上升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劳动学习载体。首先是开足开齐劳动学科课程,保障学生有专项时间和场域学习。其次是开展跨学科综合性专题活动,让学生体验学科衔接,同时把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比如超市购物、做饭等。最后是劳动社团活动,这也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表达出来。

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共同发力,挖潜劳动教育师资力量

记者:各地和各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普遍面临什么困难和挑战?该如何破解?

薛二勇: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在观念上对“为什么要开展劳动教育”认识不够,有人把劳动教育仅仅局限为体力劳动,或是日常琐碎性的劳动,把劳动教育窄化,也不能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认识劳动对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重大作用。二是对“谁来开展劳动教育”这个问题,传统的教师教育是分学科培养教师,劳动教师本身还不是学科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同时教师的职后培训也不足,造成了劳动教育教师数量缺、素质有待提升,因此建议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都应加入劳动教育的内容。三是“教什么”的问题,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经发布,各地如何在标准内容框架确定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教授劳动知识和技能,也面临一定挑战。四是劳动教育怎么考、怎么评,纳入到什么样的考试招生制度中,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如何做到更加客观科学,都需要继续探索。

刘希娅:这四个方面我都感受很深,我补充几点。第一,有了劳动教育的课标后,可以在全国统一规定一些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劳动技能和素养,便于大家更好地聚焦。第二,劳动教育的教研目前还比较薄弱,包括教研员的体系架构不是很成熟,如何将劳动教育的新课标落地,劳动教育教师需要引领,需要有归属感和成长的领地。第三,评价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如何把劳动教育融入现有的考试命题中,亟须从宏观层面来实现。

记者:两位嘉宾都提到了师资的问题,近两年,一些高校开设了劳动教育的本科专业,但目前中小学缺乏劳动教育教师的问题普遍存在,如何挖潜现有资源,解决这一问题?

薛二勇:劳动教育的师资确实是个普遍性问题,从长远来看,高等院校还要加大培养力度,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了劳动教育有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特别强调两点,第一,坚持宽口径,劳动教育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一定要打牢专业基础知识,注重跨学科、综合性,同时在专业设置之初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第二,要把理论研究搞透,劳动教育到底有哪些机理和机制,又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促使人的身心发生了改变,这些研究反馈到教师培养中,能为教师培养打下基础。

刘希娅:还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校内校外的合作,我们学校有大量的社团就是整合了社会资源,确实能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也要鼓励有特长、兴趣的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从我们学校的尝试来看,效果比较好。此外,在这里我也呼吁调整基础教育的师生比,从整体上给予支持和保障,师生比多年来都没有进行调整,当前教师的配备和原有的学科设置已经存在出入。

抓住评价这个“牛鼻子”,牵引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记者:推动劳动教育提质增效,评价是关键一环,谢家湾学校是如何对劳动教育进行评价的?

刘希娅:我们现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构建了以“劳动学业评价+劳动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劳动技能的习得,更关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以及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的培养。第二,评价过程中,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有打分,也有描述性的,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接受反馈,并进行一些评价工具的研发。第三,评价主体尽可能多元。其实孩子们挺喜欢自我评价的,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帮助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接纳。除了自我评价,我们还有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以及相关上级部门的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让孩子们能辩证地理解和接纳评价结果,同时也能调动各方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记者:如何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怎样让评价“硬”起来?

薛二勇:评价是劳动教育开展的“牛鼻子”,抓住了评价就抓住了劳动教育的关键,那么劳动教育的评价应该怎样进行?第一,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劳动表现、劳动行为、劳动品质等的过程性评价要把握好标准,并在终结性评价中对劳动教育有所体现。第二,在评价的技术上下功夫。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评价大多是通过观察得来的,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出现偏差,不妨引入数字技术到评价中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第三,细化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操作性、程序性的知识或技能,有时是通过动作本身展示出来的,需要明确关键点和细化点,抓住这些关键点才能进行科学的评价。最后,评价结果的使用要科学,切忌生硬、盲目地以某一个分数来给学生贴上爱劳动、能劳动或者不爱劳动、不能劳动的标签,这一点要极力避免。

家校社密切协同,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记者:开展劳动教育尤其需要家校社的协同,现实中的确存在部分不舍得让孩子劳动或是不愿意把课余时间分配给孩子劳动的现象。学校如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刘希娅:我觉得首先是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劳动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宣传,让全社会包括家长形成共识,这一点目前做得还不够,家长更多还是受到升学、学科成绩的影响。其次,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密切协作,在日常的家校协同和联动中帮助家长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给予家长在家庭和社区开展劳动教育的方法指导。再其次,与社区联动,社区是孩子和家长生活的地方,在社区教育里可以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做充实和拓展,在社区形成一个中枢和纽带,更好地进行家校联动。最后,现阶段我认为还是要将劳动教育纳入高利害的升学机制中,加强中考、高考命题机制的改革,这样才能真正让家长感到被牵到了“牛鼻子”,更加重视这项工作。

记者:对于社会的支持作用,我们看到,城市和农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和优势各不相同,他们应该怎么充分利用周边的社区、单位或是乡土资源开展劳动实践?

薛二勇:劳动教育的开展是在广阔的空间中,并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关于城市和农村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避免一种看法——因为城市相对拥挤和狭窄,所以认为劳动教育在农村开展更有优势。其实我们应该客观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城市和农村各有优势,要把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其次,城市和农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有些是共通的,比如洗衣服、做基本的饭菜等。在这个基础上,农村学校要在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问题上多下功夫,城市学校可以侧重城市的发展规划布局、产业等现实情况,让孩子们在将来能利用所学为国家作更大的贡献。最后,城市和农村教师要加强交流,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升孩子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上一条: 天津市武清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寇嘉荣: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激发区域教育动能
下一条: 教育,推进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