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教育,推进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
发布时间:2023-03-13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两会聚焦 强国建设 教育担当 特别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新部署意味着新变化,新变化昭示着新机遇和新挑战。这意味着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不仅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更要准确把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关系和供需规律,从更为宏观的视角认识教育的定位与使命。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引发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

念好“先”字诀——

发挥好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我国基础教育站在了新的发展阶段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成为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底座”——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看来,未来要牢牢抓住促进公平这一战略主题。这里的“公平”是在高水平普及基础上的公平,是着眼于促进共同富裕社会建设、推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平,是从“学有所教”转向“学有优教”的公平。

从重视学前教育到办好学前教育,再到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有了更多期待。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光洁带来了四川的一组数据:近3年新建改扩建公办园1179所,治理整改小区配套园872所;截至2022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9%。

在普惠发展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柳茹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基于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应鼓励有条件的普惠性幼儿园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办园模式,提供0—3岁托育服务,解除双职工父母后顾之忧。

高中阶段学校要突出多样化。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建议试点建设科技高中。在教育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区域,探索大学、地方政府和基础教育系统三方共同设立科技高中或特色班。通过探索建立科技高中和大学贯通选拔及培养的方案,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办好县域普通高中不仅关系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也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稳定和支持作用,更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裴红霞建议,健全完善促进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的政策措施,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助力乡村振兴。

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教融汇”,这与职教界耳熟能详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并置。

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哪里?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给出的建议是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张运凯说,要更加明确现代产业学院的地位与作用,契合区域行业企业需求,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此外,要尽快打破在学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单一模式,将现代产业学院建在产业园、科技园等生产场域,延伸、拓展办学空间,凸显企业办学主体优势。最后,还要给予产教融合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激励机制。

发展支撑引领国家战略实施的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中之重。高校是人才培养与各类人才聚集的高地、科技创新的主阵地。

“跳出教育办教育、跳出科技搞科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认为,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聚焦高精尖产业链创新链堵点、难点和痛点,精准布局创新链,“政府立题、企业出题、高校答题”,围绕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布局重大战略项目和前沿技术,切实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技术“原创力”和成果“转化力”,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教智慧。

念好“协”字诀——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

前不久,武威职业学院的17名学生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开展新一轮的专业学习和岗位实习。

他们的缘分来自5年前的一次握手。2018年,甘肃省教育厅、武威市政府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在武威职业学院开办“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探索高职院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项目的切入口。5年来,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557人,其中超过70%的毕业生在西部新能源产业就业。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是新时代我国人力资源深度开发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仅从钢铁一个行业就可以看出协同创新的必要性。据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中国粗钢产量10.13亿吨,占全球钢产量的比重高达55.3%。与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的名号相比,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已经成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最大矛盾。

光靠职业教育解决不了中国钢铁业转型之困。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一直制约着行业转型。全国人大代表、中天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董才平建议,充分发挥科研院校集聚人才的优势,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本科生,签订协议,对不同层级的人才制定不同的培养路线。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利于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并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在协同发展的途径方面,张力建议,要在学历教育系统内部,继续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牵引,在既有中考、高考的“职普分流”框架下,重视增设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之间、普通本专科与职业本专科之间的“职普融通”渠道,理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在学分互选、师资互聘、设施共用、学籍转换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

念好“破”字诀——

破局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作为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王焰新认为,实现变量为增量的具体路径,要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打造“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五位一体的科技人才贯通培养机制,持续在“高精尖缺”和“卡脖子”技术人才培养上发力,以满足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要。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关键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博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认为,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破题,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努力为所有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更加重视“破界”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关注本质、打破局限,开展更有价值和战略性的创新,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杰出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急用现招,创新意识、创新文化更需要水滴石穿、久久为功。”方守恩发现,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连贯性欠佳。创新生态系统及相关利益群体的共同参与不足。他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和顶层设计,在各学段贯通推进创新教育模式;试点建设科技高中,探索大学与高中教育相衔接的新型人才贯通培养模式,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大学强化创新教育和学科交叉,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

在“聚天下英才而育之”方面,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认为,一方面,要面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学科专业调整,推动招生就业联动,同时探索优秀学生的早期发现和选拔机制,特别是通过“强基计划”等有效措施激活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聚焦基础学科和国家重点急需领域,围绕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强化本硕博贯通、长周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形成了基本共识,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筋骨”支撑民族复兴伟业。




上一条: 新时代中小学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下一条: 三个维度判断一所学校的状态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