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发布时间:2023-06-09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并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教育强国的保障问题,彰显了教育强国的各方责任与担当,为我们统筹各方力量、集聚各方资源,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完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共同任务,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直接关系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要深刻把握教育工作的政治属性,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把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目的。要把“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最高政治原则和规矩落实到教育强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健全党对教育工作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让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认真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统筹整合资源力量,为推进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完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共同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作用更加凸显。我们要深刻理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刻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深刻把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支撑和基础工程的特殊意义、特殊价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教育优先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教育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进程中、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去理解、去谋划、去推进。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促发展、谋未来的理念,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等方面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切实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发展、在财政资金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

完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共同任务,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要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是育人主阵地,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让教师做到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要强化“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培育向上向善家庭文化,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社会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与发展,要把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作为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各安其位、各扬其长、通力合作,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教育磁场,实现同向同心,同频共振,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结合。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华丽转身,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过程。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举全社会之力,培育形成尊师重教氛围,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全党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坚定信心、久久为功,凝聚建设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共同努力!




上一条: 强化师德学习教育 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
下一条: 农事体验:行走中的劳动教育课堂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