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学校用品展示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打造...
香港亚洲青年协会会长黄喜润一行到...
墨韵流芳 薪火相传——《弘贤新篇...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推动学校文化建...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下...
“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教师节...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书法教育专业...
AI运动健康实验室建设推进会议召...
关于举办“桃李满天下 展艺谢师恩...
“开明健康 食品安全”——202...
第二届山东省中小学“易启读,阅优...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优秀案例 >   
推动劳动教育创新 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基础
发布时间:2024-08-12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网络编辑:  浏览次数:0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为内在要求。劳动者是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创新,提升大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和水平,让大学生充分理解劳动创新对于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特殊价值,感知个人奋斗对于实现强国梦想的重要意义,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基础性意义。

  创新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是创新。对于劳动者而言,就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适应新的生产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引领作用,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聚焦战略性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劳动教育中引入新知识,培训新技能。以学科交叉融合为途径,丰富跨学科、跨领域的劳动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集成专业基础+数智科技+人文精神的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劳动者。通过创造性劳动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关于绿色低碳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更加自觉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此,应加强理、工、农等学科的融合贯通,建立覆盖气候系统、能源转型、产业升级等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知识体系。加强绿色低碳领域教材与课程开发,丰富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和碳达峰碳中和知识普及。开展各类绿色低碳劳动实践,增强大学生对绿色低碳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随着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未来工厂、远程办公和分布式团队、自由职业和零工经济、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劳动等未来劳动业态不断出现,不仅重塑了生产流程,也为劳动者带来了新的职业角色和发展空间。大学劳动教育应当与时俱进,构建与未来产业、未来技术和未来职业相关的劳动教育知识体系,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持续更新知识结构和劳动技能。培养大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能力,加强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以新实践培养新劳动习惯,拥抱未来产业发展。

  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构建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体系,打破教育、科技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创新型劳动者。

  一方面,建立跨界协同的产教融合体系,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卓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推动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也要强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校企联合共建课程、共编教材、共集工程案例,开展沉浸式实景、实操和实地教学,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还要整合校企多方资源,建设联合研发中心,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通过这些举措,实现高校和企业在人才、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充分共享,共同培养创新型劳动者,不断提升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将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既要鼓励学生进入教师课题组、实验室参与各类科研项目,锻炼科研能力;也要把科研设施转化为劳动实践的育人平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劳动实践教学的内容;还要利用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沙龙、专家讲座等形式,培育形成一批育人品牌。通过这些举措,将科研活动和资源转化为劳动实践育人资源,形成研究性教学和探索式学习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加强劳动教育创新的制度机制保障

  推进劳动教育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从机制建设、资源保障和队伍建设等多个维度入手,形成全面、有效的劳动教育创新的机制体系,培育高素质劳动者。

  加强机制建设。一是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建立组织协调机构,完善日常管理制度,明确目标要求;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劳动教育创新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性劳动实践。二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开展过程性评价,客观评价劳动教育创新成果,持续关注大学生在劳动实践创新中的表现。三是健全宣传引导机制,通过新媒体、报告会、研讨会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劳动教育创新的成效,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营造浓厚的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

  加强资源建设。《意见》提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建立以“专业基础+未来劳动”为核心的劳动教育课程群,强化各类劳动教育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实践平台建设,“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加强建设资金投入,鼓励社会捐赠和企业赞助,加强对创新要素的投入,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加强队伍建设。配足师资,聘任专职教师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教学,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劳动实践;聘请专业课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在专业课程里贯穿创造性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开展实践锻炼、担任研发人员,实行双导师制,校企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上一条: 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下一条: 校企合作“一头热”变成“两头甜”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
常用链接: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72605
Email:jyfzcjh@163.com
鲁ICP备202201458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2920号;